美术生填报志愿常见的几种误区,看看你中招了么?
误区一: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冲觉得平行志愿没有什么风险,因此,全部志愿都是冲冲冲。
解读(以6个学校志愿为例):第一个和第二个志愿学校应是我们比较向往,但依据往年分数报考可能有些悬的学校,可以“冲一冲”;第三、四个志愿高校应是我们比较喜欢且依据往年分数录取问题不大的学校,可用来“稳一稳”;最后两个志愿高校是我们按照平时成绩完全有把握考上且自己又能接受的高校,可用来“保一保”。
误区二:院校之间梯度不合理,填报志愿时,院校之间设置的梯度太大或太小,会造成分数的浪费或者脱档。解读传统志愿:建议,每所学校之间分数差最好控制在5至8分,具体以个人情况而定。
平行志愿的风险:实平行志愿以后,同一批次的竞争强度并没减弱,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依然存在。
平行志愿虽然可以减少高分低就和落榜现象,但不可能完全避免之。其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不被投档的风险。考生高考分数虽然达到相应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但由于考生院校选择不当,均未达到所填报的所有平行志愿院校的投档线而不被投档,只能参加本批次(段)征求志愿补充录取或转入下个批次(段)录取。此类风险的防范方法很简单,就是将保底院校选到位。
第二,投档后又被退档的风险。这是平行志愿填报中..的风险。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是同批次院校同时投档录取,考生若投档到顺序在前的院校,但没被录取而退档后,即使高考成绩符合顺序在后的其他院校的要求,但因这些院校已经同时完成投档,所以就没有被再投档的机会了,只有等待征求志愿参加补充录取或下个批次(段)录取。
误区三:不考虑兴趣在填报志愿时,根本没想过自身的兴趣,跟风填报。入学后,发现自己对本专业毫无兴趣。
解读填报志愿通常要遵守三个原则:
✔——按实力进行定位;
✔——按各高校“录取规则”;
✔——结合自身实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院校和专业。
误区四:重“录取分数”,轻“录取原则”
1、只看该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是否和自己的分数匹配;
2、认为分数高的专业就是该校中最好的专业;
3、认为分数低的专业就是该校中最烂的专业;
解读:1、专业录取分数高,说明是“热门专业”,另一方面也与开设院校的专业实力强弱有关。但是,不能简单地把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
2、报考心仪院校的专业,不仅要参考该专业的历年分数,还要读透学校的“录取规则”
比如说: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可以考虑自己对专业喜欢程度的顺序排序;
录取原则是“专业级差”:这时候,你就要先考虑第一个专业的录取概率大不大,又要兼顾这个专业是否是自己喜欢。否则在下一个专业录取时,专业级差让考生的分数优势降低,录取概率降低,会面临退档或被调剂的风险。
误区五:重“热门专业”,轻“新兴专业”大家扎堆报考“热门专业”,会出现撞车的现象,导致热门的专业很热,冷门的专业很冷。
解读除热门专业,同学们也可以关注下新增的专业,比如说大数据、物联网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因为是新增专业,所以没有往年分数的参考,考生和家长很难定位,就会不敢填报。因此,第一年,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会相对低一些。但大家一定要注意,新增设的专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某些行业,为该行业缺乏专业人才而开设的。所以面对新增专业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把握住这些机会。
误区六:专业志愿不服从调剂举个例子:2008年高考,高三家长圈里一家长的孩子考了560分,超过一本线2分,因为志愿填报失误,她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这位家长填报志愿前反复比较一本高校在本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后,在一本志愿栏里填报了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但在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时都填了“不服从”,结果与一本无缘。后来得知,孩子成绩高出苏州大学最低录取分数2分,未被录取完全是“不服从”给害的。解读如果“服从专业调剂”,考生档案被投进某所大学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有可能被调剂到该校未录取满额的专业。对于不具备分数优势,又不愿复读的考生,最好服从专业调剂。特别是对孩子心仪的大学,如果它的所有专业孩子都能够接受的话,应该选择“服从专业调剂”但对于专业倾向很明显的孩子,或者所报的学校里有孩子不能接受的专业,还是不服从调剂为好,否则一旦调剂到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孩子学习起来如同嚼蜡,四年下来只是混了张文凭,也就失去了意义。特别注意,平行志愿投档退档之后只能等征求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的投档,不会到你下一个专业志愿。
误区七:一心想着入学后转专业一心想着,只要能进这所大学的门,啥专业都无所谓。期望在入学之后,利用大二时的“转专业”来扭转这个“专业调剂”的局面。解读事实是,转专业并不是那么好转。多半是品学兼优的同学,才有机会。也就是说根据学习成绩重新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利用这类政策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并不多,各高校转专业管理办法都有限定。尽量在选报的1~6个专业中被录取,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服从专业调剂”上。